一、成果简介
针对中医学专业院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培养模式单一、中医思维能力不强、临床技能较差、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中医学专业传承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了1个目标、2个并重、3个突出、4个结合的“1234”人才培养体系。1个目标,即传承弘扬燕赵中医学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真中医”;2个并重,即理论与实践并重,传承与创新并重;3个突出,即突出中医思维,突出临床实践,突出自主学习;4个结合,即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临床能力与人文沟通相结合,专业素质与医德素养相结合,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中医传承与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教学理念,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突出中医经典课程地位,创设具有河北区域特色的专业课程,坚持院校-师承教育有机结合,优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并完善“理论-实训-临床”的分段式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社团的优势,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辨水平和实践能力。
本研究成果的主要创新点在于,针对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创设了具有河北区域学术特点的课程体系;从理论教学方式改革、强化实验实训效果、提升临床实践能力以及充分激发学生专业社团创新活力等多角度完善培养体系,形成了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建立并完善学生专业社团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五带动”“四步法”以及“三纵三横”的立体育人网络。
实践证明,本成果在中医人才培养中效果显著,已在省内外交流,引起关注,示范作用明显。
二、成果内容
1.基本内容
刘延东副总理指出,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将这五种资源优势与现行中医药高等教育实践相结合,是摆在广大中医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任务。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传承与创新是中医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近年来,我校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视人才培养质量,针对中医学专业院校教育中普遍存在培养模式单一,中医思维能力不强,临床技能较差,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变观念,注重中医学专业传承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了 “1234”人才培养体系。1个目标:传承弘扬燕赵中医学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真中医”;2个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传承与创新并重;3个突出:突出中医思维,突出临床实践,突出自主学习;4个结合: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临床能力与人文沟通相结合,专业素质与医德素养相结合,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
1.1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传承与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传统大学教育中,教师往往是教学的主宰者,学生的学习往往局限于课堂、书本,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但现实情况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兴趣、实践能力、思维方式和目标志向等方面均存在不同差异,而且这些不同还随着时间与地点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大学教育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因人而异、应时而变。近年来,我校在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注重中医药传承与创新能力培养,引导“师”“生”转变“教”“学”观念,培养教师敬业精神,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强化学生医德修养,提高岗位胜任能力。尤其是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始终贯穿中医传承与创新能力均衡提升的先进办学理念,确保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
1.2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
1.2.1修订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以下简称《标准》)所提出的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结合《标准》规定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临床能力目标,借鉴国内23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构建“1个目标、2个并重、3个突出、4个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修订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
1.2.2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具有燕赵医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网络通识课、创新创业教育课、燕赵医学特色课六个模块,包含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知识包括中医学知识、现代医学知识、生物学科学知识、人文与哲学知识、外语与计算机知识、燕赵医学知识、卫生法律知识;能力包括临床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术传承能力、信息运用能力;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综合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构建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临床能力与人文沟通相结合、专业素质与医德素养相结合的知识框架。
1.2.3开展通识课程教育,强化学生传统文化底蕴
共开设56门校内通识选修及120门网络通识课程,加强通识教育,重点加强传统文化知识、医学人文知识的教育,强化学生传统文化底蕴与人文素养。
1.2.4构建中医药特色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按照“面向全体、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原则,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出台《河北中医学院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将我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分为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实践类课程三大类课程体系进行建设,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际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技能。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科学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3突出“经典”地位,创设具有河北区域特色的专业课程
1.3.1厚基础、重经典
研读经典,强化中医原创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更好继承和发展中医的基础理论。制定经典课程标准,确立中医四大经典课程的核心地位,《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平均增加40%的学时。实行“经典过级考试”,增加经典背诵、口试环节,学生通过考试方可进入四年级临床课程阶段学习。
1.3.2创建燕赵医学特色课程体系,创新性开展燕赵医学特色教育
自编了《燕赵中医文化古迹》、《河北医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研究》、《历代河北中医学派诊断学思想》、《河北医籍导读》讲义,并将这些课程设置为扁鹊中医实验班的必修课程,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把燕赵故地与河北中医药文化展馆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把燕赵医学传统文化与医德医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燕赵医家临床经验传授作为毕业班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1.4院校-师承教育有机结合,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1.4.1实施院校—师承教育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
在院校教育的同时结合师承教育,实施“双导师制”,举办拜师仪式,实施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培养,从二年级起,为学生配备基础导师和临床导师,并制定跟师计划和考核办法。
1.4.2早临床、多实践
第一,比传统临床见习提前两年,中医基础课程早于西医基础课程,有助于早日树立中医思维模式,巩固专业思想。第二,提前临床跟师学习实践,由原来四年级临床见习提前到自二年级开始跟师学习,每周不少于半天跟师出诊,提高专业认知度,激发自主学习积极性。
1.5构建“理论-实训-临床”分段式培养体系,提高学生思辨水平和实践能力
1.5.1理论知识传承与实验手段相结合
第一,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提供良好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新建人体生命科学展馆、中医辨证思维实训平台,扩建中药标本馆,改建针灸实训室4个、推拿实训室4个、实验针灸实验室2个、中药综合实验室2个,新增8000万元仪器设备,为实验实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
第二,加大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增加实验实训课时,凡8个学时以上的实验实训课程,与理论课分离,独立设置,分配学分,制定考核大纲,细化考核环节,单独考试考核。
第三,开展多种模式实践教学。教学中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方法”、“自学—讨论—诊治演习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法”和“情境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其动脑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了学习主动性。
第四,全面开放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课题,课题小组在课余时间,完成研究任务。近3年来,共计开展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5项。
1.5.2辨证思维培养与技能实训相结合
第一,创新实验实训平台管理新模式,开展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实行“功能模块化”管理,树立通过实验实训强化中医思维的理念。首先,将实验实训平台整合为基础医学实验、临床技能实训和综合创新实验三大功能模块。第二,减少重复性、验证性实验内容,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开设了中药方药药效学、中药药理学、大学生创新等综合型、创新型实验,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使学生尽早走近中医药学前沿,培养强化科研创新能力。第三,加强中医思维能力培养,中医西医协调发展。临床技能实训模块将中、西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有机结合,在培养学生基本临床技能的同时,注重临床思辨能力的训练,加强西医临床急救技能培训,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办学特色。
1.5.3临床能力培养与名师带教相结合
依托我校国医堂、国医大师李士懋名医工作室,突出以“脉诊为纲,平脉辨证”的理念,在课堂教学进行脉象模拟实训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下临床见习,高起点地培养学生中医诊断技能和辨证思维方法。
1.5.4综合素质提高与网络信息平台相结合
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发挥信息化教学优势。建立了实验教学网络信息平台,建立由视频教学、电子讲义、多媒体课件共同组成的网络化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拓宽了学习资源,增加了学习途径。
1.5.5加强临床教学管理与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相结合
新增非直属附属医院2所,用于本专业临床教学和实习;召开临床教学工作会议,统一思想,加强医教协同育人;组建校级临床教学专家督导组,进行临床教学检查;开展示范讲课和师资培训;规范临床教学查房;改革临床青年教师授课比赛,每年由一所医院承办,扩大影响面,加强医院间的沟通联系。
1.6发挥专业社团优势,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以专业社团为平台、以学生自治为主导,开展课上与课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高年级带动低年级的有效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专业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有效推进了学术交流,形成了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特别是河北中医学院扁鹊医学社,在“第一届中华学子青春国学荟”活动中,被评为“全国优秀大学生国学社团”。社团活动卓有成效,做法及成果如下:
1.6.1形成了“五带动”的学习理念
河北中医学院扁鹊医学社成立于2001年。15年来,形成了“经典课程带动基础课程学习,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学习,教师答疑解惑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小组交流带动集体学习,参与社团学习带动所学专业互相促进”的优良传统,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6.2归纳了跟师学习“四步法”
扁鹊医学社全体成员利用周末跟师临床学习,并归纳出“跟师学习、独立诊治、教师指导、反思提高”四步临床跟师方法,并被广大临床指导老师认可。
1.6.3建立了“三纵三横”立体交叉育人网络
“三纵”是指高年级与低年级社员之间“互教互学、互帮互助、互促互进”,“三横”是指“理论学习、临床提高、社团组织”。通过“三纵”、“三横”的交叉融合,大大提高了社员的中医临床思辨能力和诊疗水平,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学生所开方药的名称与剂量与老师所开方药吻合率达80%以上。
1.6.4开办中医论坛,激发学习兴趣,检验学习效果
河北中医学院扁鹊医学社是2001年在已故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亲自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建立了“读、学、研、练”社团活动基本框架体系,社团已主办“中医论坛”12届,参与出版《李士懋教授论阴阳脉诊》,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中医人才,为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优秀中医临床医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15年全国《黄帝内经》大赛中,我校推荐了6名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均为扁鹊医学社社员,其中3名学生以赛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晋级全国总决赛,并获“全国三等奖”。已编印《中医论坛》刊物12期,收集了288篇学生学术论文,编印综合性杂志《络石藤》2期,出版了专著《中医学子早成明医的捷径》。
1.6.5坚持服务社会
充分发挥中医药专业优势,注重实践育人作用,把义诊实践日常化、基层化,组建了服务队255支,近8000名大学生参与其中,先后深入到二十多个社区、五十多个农村以及敬老院、福利院、特教学校等地开展了义诊咨询、健康指导、敬老助残、文化宣传、教育关爱等特色实践活动,在省残联康复中心等建立社会实践基地7个,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多册,捐赠药品及文化用品4万余元,《中国中医药报》、新华网等二十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我校“中国梦河北省教育系统优秀志愿服务品牌”等称号,“中国梦3支社会实践服务队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团队”,另有省、市级优秀团队近30支。
1.6.6注重个性化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专业教育的同时,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社会调查与专题教育活动、中医论坛、中医名家报告与讲座、学生学术论文交流、中医学术研讨会、大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扁鹊医学社等专业社团通过研习经典、练习太极功法、研读古籍、学习书画等,举办了中医经典故事宣讲、方歌朗诵会、养生文化节、术语书写大赛等活动。
2. 创新点
本成果创新点主要包括:
2.1创设具有河北区域学术特点的课程体系: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创造性地建立了具有河北区域中医药学术特点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地域特色,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队伍。
2.2构建“理论-实训-临床”分段式中医辨证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从理论教学方式、实验实训模式以及临床能力培养与专业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形成了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育人机制。
2.3建立专业学生社团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形成以专业社团为平台、以学生自治为主导、课上与课下、理论与实践、被动传授变主动求学、高年级带动低年级的有效第二课堂活动,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五带动”学习模式、归纳了“跟师学习、独立诊治、教师指导、反思提高”的跟师学习“四步法”、建立了“三纵三横”立体交叉育人网络。
3. 应用推广情况
3.1主要成效
3.1.1教学奖励
3.1.1.1教师获奖
近3年来,在全国中医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省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二等奖2项。
2015年,在国家教育部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我校被抽选的6位教师有5位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2016年,在国家教育部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我校参赛的6六位教师有5位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闭幕式上我校一等奖获奖教师受邀就教学设计进行了经验交流,对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同年,在国家教育部中药学教指委组织的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上,我校被抽选的3位教师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两位一等奖教师受组委会邀请,在大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3名获奖教师被邀请到福建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多所大学进行经验交流。
3.1.1.2学生获奖
2014年,在“天堰杯”第二届三北地区大学生中医临床能力竞赛”中,参赛的4名同学全部获奖,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总成绩排在第3名,获团体二等奖。同年,在“皇甫谧杯”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上获得团体二等奖和三项单项三等奖。在由28所院校参加的全国中医药院校技能大赛暨2014年中医药社杯中医知识技能大赛上我校代表队团体成绩名列第12名,并荣获优秀组织奖。
2015年,在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中挺进由9支代表队参加的总决赛获得三等奖。同年,荣获河北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在省内外多项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荣誉55项。在河北省第一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我校参会作品获论文一、二、三等奖各1项,展板项目2等奖1项、优秀奖2项。
在“2016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上,我校参赛的3名学生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其中两位同学在近百名选手中以优异成绩冲进前九名,闯入决赛,并获得了个人全能三等奖,我校师生代表队荣获团体二等奖。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主办的两届“悦读中医校园之星”评选活动中,专业社团学生获奖人数达到5人次;在“挑战杯”、“远志杯”等竞赛中获各项奖励20项,其中获省级一等奖2项;参加的“中国梦,国医行”志愿服务活动被评为全国志愿服务大赛银奖。
3.1.2培养质量
近年中医学专业学生考研率不断提高,年平均考研率达到46%以上。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在全国名列前茅,连续五年位列前十名,遥遥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014年我校中医学专业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之首。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一直呈现良好的态势,就业率达到95%以上,培养出了大批具有医德素养和较高临床技能的中医师,毕业生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3.1.3创新能力
根据中医学专业实验课程特点,整合实验内容,减少重复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主编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医学类专业医学实验教程》,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多次再版,在全国推广应用。分析扁鹊医学社人才培养成果,认真研究总结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编辑出版了《中医学子早成明医的捷径》一书,将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梳理,并在全国出版发行。
近3年获批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95项,其中30项被推荐确定为国家级项目。近3年学生已自主完成课外科技创新项目50余项,在内部刊物及公开杂志发表论文340余篇。支持学生创业项目建设,目前校内已开办“河北中医学院杏苑养生吧”等学生创业企业10家。在河北省第一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我校参会作品获论文一、二、三等奖各1项,展板项目2等奖1项、优秀奖2项。
3.1.4引领示范
2013年修订了中医学人才培养方案,2014年开办了扁鹊中医实验班,每年有300多名中医学专业学生从中受益。全国开办中医学专业的普通高校已达60多所,本成果具有较大的示范、推广与应用价值,部分成果已被多所高校采纳。在2015年第一届中华学子青春国学荟活动中,“扁鹊医学社”被评为全国优秀大学生国学社团。
3.2成果推广
3.2.1成果辐射 在2016全国中医药院校校长论坛上,我校作了关于中医学专业“1234”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教改报告,宁夏医科大学、河北大学等多所学校来我校调研教改经验,教改理念得到其他高校的认可。辐射其他专业,已在我校开办了中药临床药师实验班、针灸推拿英语实验班、老年护理实验班。2015年11月,在第一届中华学子青春国学荟活动中,扁鹊医学社前往山东省曲阜市参加现场展示活动,并被评为全国优秀大学生国学社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士沙龙、山东中医药大学的齐鲁杏苑、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科协经方协会等进行了交流与经验推广。
3.2.2社会关注 近年来,我校成功的教改经验被《中国中医药报》、《河北新闻网》、《河北日报》等20余家媒体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3.2.3社会服务 中药标本馆、人体生命科学馆、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等面向社会开展科普及培训,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